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宿松过年民谣

天啊天,莫起风,二十四里接祖宗,二十五里打豆腐,二十六,剁年肉,二十七,做粑喰(音“qī”,意“吃”),二十八,杀鸡杀鸭,二十九,样样都有,三十夜,港(意“说”)好话,初一初二,不驮(意“挨”)骂”,初三初四,嗙噹(拟声词,模拟以手击打的声音)一哈(即“量词,一下”)!

凉亭集镇
这首家乡童谣,集中概括了宿松县的过年民俗,在老舍先生《北京的春节》中,北京一直以来过了腊八就是年,过年的整体环节是从腊八开始的,但是在宿松县,从腊月廿四开始,就是年的开始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焚香设案,从宗祠迎接祖先归家,与亲人同庆新年,这一天,在宿松地区,类似于小年,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,在异乡工作、学习的人们开始陆续归乡。当然,从这一天开始,宿松县人民便着手准备各项过年事项,如炸丸子、做豆腐、煮鸡蛋、蒸米粑等。一般来说,具体做哪些准备,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制。

二十五,做豆腐。

二十六,剁年肉。除了预备年肉(宿松习俗,新年拜年,至亲或关系密切的亲属都会给长辈提着猪肉拜年,以示尊敬),还会购买各种鱼类,宰鸡宰鸭等。

二十七,蒸米粑、炸丸子等。
二十七,宿松部分地区(笔者所在的村落)也开始非常郑重的环节——守岁完年,二十七晚上早早吃完晚饭,过了午夜12点,开始筹备年夜饭,鸡鸭鱼肉,荤素搭配,各项具备,然后聚族奉呈“福食”(一般由一条生鲤鱼、一只生公鸡、一块生猪肉、两个生鸡蛋、三碗熟米饭和三杯酒等食品组成),前往宗祠,焚香祭祖,依序叩首祭拜,然后返家聚餐,全家团圆,围炉夜餐,晚辈依次向长辈敬酒祝福,长辈往往会当席赠送未成年晚辈压岁红包,以祝福晚辈健康成长。关于完年的具体时间,除了二十八早上外,还有二十八晚上(二十九早上),至于说,为什么会出现非大年三十的“完年”习俗,说法不一。往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:
【注:二十八完年习俗在宿松基本上集中在凉亭镇地区,主要村落有冯家湾、子安、柳桥、廖冲、东山、毛栗、梅河等。】

第一,“贫贱说”,保留这个习俗的自然村落往往是宗族聚居区,传说这些家族长时间生活贫困,基本上是大户人家的长工或短工,这些人主要为大户人家服务,所以在大年三十年夜时,往往无法回家与自家人团聚,于是,主家便在大年三十前(主要是二十七八)为长工短工放假几日,方便长工短工与家人团聚,提前过个年。于是,长工短工便形成了“二十八完年”的习俗。长工短工完年结束后就返回主家,为主家准备年夜饭,由此,这些长工短工在大年三十反而不会郑重对待,这就是“二十八完年”习俗的贫贱说。

第二,“富贵说”。据说,古时候有“长工短工,二十四满工”的说法,所以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四,主家必须放假让长工短工回家过年。但是有的主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,家里事情还没有做完,于是就找长工商量,请他们多帮几天,一直做到二十七下午。到了二十八早上,烧了一顿丰盛的宴席,请长工上座,为他们敬酒饯行。这就是形成了隆重的“完年”习俗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一年到头,长工短工在大年三十之前才能回家过年。而地主家为犒劳长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,于是到二十八清早让长工们大吃大喝,吃完年饭天亮后发工资和物品打发他们回家。因为古代交通不便,长工们必须早上出发才能到家。正是因为这种说法,所以很多人也效仿在二十八日过年,他们是讨一个吉利的说法——二十八过年是“有钱”人家,是“财主”!
其实,不论真正原因如何,完年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、家庭团圆的美好希望与期盼,都是一种慎终追远思想的寄托。

赞(0) 打赏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宿松之音 » 宿松过年民谣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