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师死后,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,便一面下诏,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,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;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,打算干掉司马昭。
接到诏书后,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,亲自率兵回洛阳。
景帝(司马师)崩,天子(曹髦)命帝(司马昭)镇许昌,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。帝(司马昭)用嘏及钟会策,自帅军而还。——《晋书·文帝本纪》
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,无奈之下,只好接受现实,封司马昭为大将军。
从此,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,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。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,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。
这件事后,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,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。
平时处事,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,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。
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,望与裴秀、王沈、锺会并见亲待,数侍宴筵……时景文相继辅政,未尝朝觐,权归晋室。——《晋书·司马望传》
其实,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,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。
就这样,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,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。
到了公元260年五月,曹髦忍无可忍,命令皇宫戒严,卫士全副武装,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,将其做掉。
但不料,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,被司马昭知道了。
五月戊子夜,(曹髦)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,召侍中王沈、散骑常侍王业、尚书王经,出怀中黄素诏示之,戒严俟旦。沈、业驰告于帝,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。天子知事泄,帅左右攻相府。——《晋书·文帝本纪》
司马昭得知曹髦写《潜龙诗》讽刺自己,勃然大怒,带剑上殿,羞辱曹髦。
受了一番羞辱,曹髦也忍无可忍,决定率宫中的几百御林军与司马昭火拼。
结果曹髦刚出宫门,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,呐喊杀来。
而让曹髦没想到的是,贾充身边的成济还是个愣头青。二话不说就刺死了自己。
整个事件的过程,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曹髦很鲁莽,成济更鲁莽,完全没有脑子。
可按照史料记载,大众关于曹髦主动带兵挑战司马昭的印象,其实是错的。
比如《汉晋春秋》和《魏晋世语》中,就详细记载当时的火拼过程:
沈、业奔走告文王,文王为之备。······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,遇帝於东止车门,左右呵之,伷众奔走。——《汉晋春秋》
高贵乡公之难,以掾守阊阖掖门,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。干妃,伟妹也。长武谓干曰:“此门进,公且来,无有入者,可从东掖门。”干遂从之。文王问干入何迟,干言其故。参军王羡亦不得入,恨之。——《魏晋世语》
王沈、王业把曹髦的计划告诉司马昭后,曹髦还未行动,司马昭那边就先下手了。
我们知道,曹髦的性格颇似曹操,他不想忍辱偷生,便选择了火拼。
可是,当曹髦带兵刚走到宫门口时,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入皇宫,并在宫里的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。
司马伷前来,目的很明确,就是把曹髦堵回去。不让他出宫。
而当时,除了司马伷外,贾充和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、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。
只不过,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阖闾宫门之外,被迫绕道东掖门,而曹髦此时已经到了东掖门,双方正好碰面,这才给人一种曹髦先动手,司马昭被迫迎战的错觉。
所以说,整个事件过程,其实是司马昭先下手,曹髦属于是被迫迎战。
为什么曹髦一定要杀出宫外?他就在宫里等司马昭来了,再找他火拼不行吗?
因为曹髦的兵少,才几百人。如果在皇宫内火拼,他必输无疑。
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,把事闹大,闹得天下人皆知,逼迫士族站队,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。
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,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。
但司马懿做出行动后,马上就有太尉蒋济等人站出来支持他。
并且,如果曹髦真能迎头撞上了司马昭,他在混战中还有干掉司马昭的可能。
比如按照《晋书》的记载,曹髦领兵与贾充的兵马火拼时,亲自用剑拼杀,并扬言有敢动者灭族。小兵们担心伤了曹髦会被灭族,都准备逃跑。
所以说,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,其实是一步好棋,这远比他认怂,留在宫里等司马昭来收拾自己靠谱。
只不过,成济这个二愣子,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,把曹髦杀了。
那么,成济为什么敢杀曹髦呢?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?
这个问题,我们不是成济肚子里的蛔虫,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。
根据曹魏的官制,太子舍人的上级领导是少府或光禄勋,不是中护军。
成济作为太子舍人,他为什么要去请示不是自己上级的中护军贾充呢?
所以我个人觉得,成济杀曹髦,原因或许很简单,就是他想政治投机,
通过杀曹髦来获取司马昭的青睐。让自己平步青云。
而贾充因为是司马昭的心腹,成济可能认为贾充的建议,就是司马昭的意思。
只不过,成济没想到曹髦死后,影响会那么严重。司马昭会受到那么大舆论非议。搞得司马昭非常被动。
而让成济最没有想到的是,司马昭会卸磨杀驴,用自己家族的人头平息非议。
做人,还是要脚踏实地的。不要总想着走捷径。因为走捷径,意味着风险也大。